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围绕行业企业职业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高职

来源:企业改革与管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国的高职教育随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实习实训条件改善明显。但人才培养

我国的高职教育随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实习实训条件改善明显。但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等方面的发展却较为滞后,成为目前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将从专业课程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加以阐述。

1 构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或高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如何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是否与区域产业、行业及企业需求相适应;课程体系设置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岗位能力需求;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是否能够有效实现课程目标;师资及实训条件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是否充分考虑了生源状况的差异性等。在上述要素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实施是人才培养中的核心环节,它的主要目标是要科学地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贯穿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既要实现行业、企业需求的具体化,又要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合理化,它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组成、结构、顺序、目标、难度及实施策略,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组成要素[1]。

2 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原则

某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框架结构及张弛有度的分类体系,其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必须明确。首先,培养目标不能脱离当地的具体环境,应当紧紧围绕区域的产业、企业及发展特点;其次,要立足于院校和专业的现有基础不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体系设置;最后,逐步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结合,有序、分步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充分把握“立德树人”职业教育根本任务,将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规范的技术技能、遵纪守法的公民素质贯穿整个课程学习中,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形象化、具体化,实现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职业技术水准同步提高。

3 课程体系开发的步骤

课程体系开发步骤一般如下(如图1所示):通过实地调研、问卷、会议等形式总结出本地区典型的职业岗位群;分析、总结本行业领域、本地区相关企业岗位群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性的理论与原理,构建专业职业能力表;以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组成为基础,筛选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中包含的关键技能点,筛选典型学习任务;依据典型学习任务的特点,寻找适当载体,组成课程;依据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适度序化典型学习任务,构建课程的学习单元;制订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归纳提升,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构成模型[2]。

图1 课程体系开发基本流程

4 我国高职院校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4.1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新专业,是为适应国民对食品安全性的重视和对外贸易壁垒不断升高而产生的,是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必然产物。2006年4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8年9月1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关于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国家免检的公告》;2009年6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0年6月1日,第一批食品安全标准正式颁布实施;2011—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相继颁布;2012年10月1日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行业、企业对农产品质量管理、检测方面人才的需求会非常迫切,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合格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人才无疑成为专业发展的紧迫任务。而构建科学、合理、适用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直接载体,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文章来源:《企业改革与管理》 网址: http://www.qyggygl.cn/qikandaodu/2021/0305/880.html



上一篇:加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实践思考
下一篇:防城港市金花茶林下养鸡的可行性初步探讨

企业改革与管理投稿 | 企业改革与管理编辑部| 企业改革与管理版面费 | 企业改革与管理论文发表 | 企业改革与管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企业改革与管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